制造业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必须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既能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大连创新发展环境,也有利于借助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大连制造”的品牌价值。
根据大连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调查,我市目前存在的“卡脖子”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海洋装备、乡村振兴、生命健康6个方面,涉及14个维度,20余个小项。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大连核心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存在视野格局偏窄、资源配置不足、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有待优化等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攻关的布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
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
围绕大连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广泛征集技术需求,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编制榜单建议;组织行业专家对榜单建议进行论证,择优确定目标明确、科研任务清晰的“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面向社会广泛发布榜单,搭建对接平台,组织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揭榜挂帅”最核心的问题是针对大连市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但是现有“揭榜挂帅”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对产业链的技术评估仍然薄弱,仍待加强。加强技术评估与技术摸底,势在必行,不可不行。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首先,改善鼓励性政策,放宽人才标准中的毕业年限、年龄、海归背景等限制,强调能用性、可用性。其次,要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柔性引进,放宽年龄、单位、在连时间等限制,强调组建团队进行公关的可行性。最后,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机制的改革,加强创新型学科建设,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指标,注重评价创新成果,使人才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坚定不移实施人才战略,放开手脚落实好各项人才引育政策,具体包括:1. 联合各中介组织、科技企业、个人进行科技人才介绍、引进工作,实行奖励机制;2.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对专家进行登记,实现中小企业同领域专家合作与相互援助;3.加强校企联合,鼓励院所、高校和企业人才合理流动;4.全面考虑落户、配偶、医疗、教育等问题,解除科技人才落户的后顾之忧;5.建立技术交流机构,实现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才间交流与学习;6.实施人才培育计划,设立培育资金,开设科技培训班,提升科技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科技人才比例。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以此加强企业科学技术投入。以股权绑定科技人才,以技术入股替换科技成果引入,降低引入成本,减少企业融资总量;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政策,加强政府资金引导,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开展,建立专业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权属、评估作价、折股数量及比例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鼓励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激励措施,明确科技人员在技术入股中享有的权益,吸引优秀人才和团队来连发展;深化发行审核机制改革,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权予以审核确认。
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以成果促进发展。首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定期评估制度,进行有利于针对行业、区域、企业类型差异阶段性调整政策布局,促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其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单位评价机制,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健康发育。然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服务、法律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对于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同时注意规范科技成果交易市场,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